吴若权
而在南昌读大学的韩晓旭表示:道少,安全系数低,我们充其量在校园里骑自行车,上街一般没法选择它。
其次,降低对GDP增长的激励力度,改变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通过完善低碳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抵免和新技术的消费抵免,政府采购,技术授权,管制标准和认证制度等,保护企业低碳创新的合法收益。
有些低碳技术已经成熟,如整体联合气化循环发电(IGCC)技术、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NGCC)技术等,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有效运用和推广,关键在于成本高、风险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比如,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方便、快捷和舒适度,来提高公众选择低碳出行的频率。因而,在消费能力一定的前提下,消费支出与需求满足程度的权衡,成为决定其消费行为方向的根本。那么,调整利益砝码,调动主体积极性,便成为撬动低碳发展的关键。低碳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除上述客观因素制约外,更主要的是由行为主体缺乏动力的主观因素决定的。
再加上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有可协商性、可变通性和不可追究性,地方可以不断地和中央进行协商,力求降低节能减排目标。以空调为例,国家出台了鼓励政策:自今年6月1日起至明年5月31日,消费者购买1级、2级能效的定速、变频空调,可享受节能补贴。全球灾害损失数字不断突破历史纪录,目前的最高纪录是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的2005年,全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会导致灾难的后果,很大程度上灾害是否产生、影响是否严重往往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应对能力,各国应重视气候灾害风险,加强治理和应对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和财富的快速增长,对于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未能获得相应的提升。对于美国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国,从巨灾中恢复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些位于灾害风险高发地区的小国而言,一次巨灾或令经济遭受灭顶之灾。其中,亚非一些低收入国家受到干旱和饥荒影响的人口甚至高达全国人口的10%以上。欧洲的高温和寒潮、东南亚的台风和洪涝、非洲的干旱、美国的飓风、澳大利亚的洪水,等等,全球五大洲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到各种极端气候灾害的侵袭。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亚太地区是气候灾害和气候移民的高发地区,仅在2010~2011年就有4200万受灾人口被迫迁移。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在发展任务之外的一个新挑战。
此外,气候灾害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正在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克服的发展陷阱。气候安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权之一,有必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将此概念提升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并将其作为国际气候谈判不可动摇的基石。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气候变化和灾害,人们最应该也能够做到的,就是从错误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中国自1980年以来,气候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从平均每年5000人下降到2000人左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从6%下降到1%,然而经济损失的总量依然居高不下,每年高达数千亿元。
历史上,社会变革往往是由某些意外出现的政治事件或环境事件推动的。极端气候灾害还将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安全问题,这对于传统的国际治理格局和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各国政府而言,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除了削弱经济发展潜力,危及国家领土完整,甚至对它们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未来气候灾害需要加强灾害管理的领导力,建立多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风险治理机制,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还要有创新的意识。
这将进一步恶化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加剧全球和地区的经济失稳,威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79~2008年间,全球共有7.18亿人遭受风暴的影响,16亿人受到干旱的侵袭。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损失增加、人员伤亡及健康水平下降、人类居住环境受到破坏、潜在的粮食安全、人口迁移和资源冲突等诸多方面。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卑之心,面对灾害,保持警惕,让逝去的生命留给我们的教训永不再重现,同时,在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风险,利用政策立法等机制设计,将灾害管理、预防预警、应急体系、救生培训等制度化,让天灾不再因人成祸。
这份报告还强调了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程度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及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政策影响及其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不确定性加剧了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位于太平洋上的小岛国图瓦卢,有可能成为地球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海水淹没的国家。2011年11月底,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其中提到过去数十年来,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灾害的确呈现强度和频率增加的趋势。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警惕和关注共设车站24座,地下车站20座,高架车站4座。而为了应对不良影响,施工期将对施工场地采取围挡,降低施工噪声影响等,在运营期对受地下线路振动影响的环境敏感点采取措施,使各环境敏感点振动影响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等。
近日,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布了7月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公告,安徽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批复。线路全长29.44km,其中地下线23.14km,高架段5.9km,过渡段长0.4km。
根据2号线环评内容显示,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西起长江西路与方兴大道交口西侧,沿长江西路、长江中路、长江东路敷设,终点至长江东路与大众路交口西侧处。运营期环境影响主要为地下线振动影响及车辆段生产生活污水等方面。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表明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为占用城市道路、施工噪声、施工振动、扬尘、污水等方面。而根据国家环保部网站上的公告显示,轨道2号线环评于7月5日审批,同时,网站也表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公告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自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运营期环境影响主要为地下线振动影响及车辆段生产生活污水等方面。而为了应对不良影响,施工期将对施工场地采取围挡,降低施工噪声影响等,在运营期对受地下线路振动影响的环境敏感点采取措施,使各环境敏感点振动影响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等。近日,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布了7月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公告,安徽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批复。而根据国家环保部网站上的公告显示,轨道2号线环评于7月5日审批,同时,网站也表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公告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自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2号线环评内容显示,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西起长江西路与方兴大道交口西侧,沿长江西路、长江中路、长江东路敷设,终点至长江东路与大众路交口西侧处。线路全长29.44km,其中地下线23.14km,高架段5.9km,过渡段长0.4km。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表明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为占用城市道路、施工噪声、施工振动、扬尘、污水等方面。共设车站24座,地下车站20座,高架车站4座
而关于江苏省南通市此前发生的反对日本王子制纸南通工厂排海管道工程项目的抗议,枝野向张平表示,日本政府对此表示关切,希望中方妥善处理好该事件,为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此外,新一代电表相关技术的开发等也包括在内。
双方签署了47个合作项目,其中包括共同开发有效管理地区电力供需的系统等。第7届日中节能环保综合论坛(该论坛从2006年起每年轮流在日中两国举办)8月6日在东京开幕,两国政府和民间人士就环保领域的合作促进措施展开了讨论。今年是该论坛的第七届,当天有来自两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的约1000人到场参加。其中,签署的电力供需管理系统是日立制作所等的项目,将在天津市实施,有助于稳定利用可再生能源。
论坛大会召开期间,枝野还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举行了会晤。枝野在论坛大会上表示,期待通过引进日本技术来促进中国的节能对策,形成新商机,产生良性连锁反应。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相枝野幸男在大会致辞中指出,节能和环保领域是今后两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此外,枝野还在与张平的会晤中再次要求中方放宽稀土类出口限制、重启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缔约谈判
第7届日中节能环保综合论坛(该论坛从2006年起每年轮流在日中两国举办)8月6日在东京开幕,两国政府和民间人士就环保领域的合作促进措施展开了讨论。其中,签署的电力供需管理系统是日立制作所等的项目,将在天津市实施,有助于稳定利用可再生能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